寫歷史的人(7)約翰.衛斯理/邱瓊苑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3:16

(現代台語漢字版)

3:16 上帝連伊獨一的子都賜互世間,欲互逐個信伊的人免滅亡,反轉得著永遠的活命,伊即呢疼世間。

這段經文我們都很熟悉,我用在今天作為主要經文並用來看看今天的主角-約翰衛斯理牧師,他有一句名言:「世界就是我的教區」[1],他希望上帝愛的福音可以及至每一個願意接受基督福音的人,不分任何教派。


一.從敬虔談起

(一)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對敬虔的定義

 1738年5月24日是聖靈降臨節,被稱為約翰衛斯理之重生日(Aldersgate Day)。在我們的神學與信仰之立場,認為重生的意思是在接受耶穌基督為生命的救主,經歷聖靈對我們生命的更新。約翰‧衛斯理雖然生於聖公會牧師的家庭,我們也曾經分享媽媽蘇珊娜衛斯理--一位敬虔的女性,但是約翰衛斯理卻未經歷聖靈的作工,未經歷重生的喜悅。他說自己的重生是在成為宣教士之後,也不足為奇,因為外表之敬虔並不能使人更新,唯有與基督耶穌相遇才能有生命之變化。

約翰衛斯理所說的-外表的敬虔是甚麼意思?

上禮拜我們也談到-敬虔godliness。 在上禮拜的講章中我把敬虔的意思直接講白了-《追求上帝歡喜的生活與生命》。有人問是否可以更具體一點 ?

今天的主角-約翰衛斯理也提到敬虔,我們就再用一點時間再具體一點來談-敬虔。何謂敬虔?敬虔是


1.《我們跟上帝的關係》。一個基督徒是怎麼看待上帝?有沒有把上帝當上帝看?當你把上帝當上帝看的時候,這個態度就叫做「敬虔」。(提摩太前書4:7-8)

4:7 著拒絕粗俗及空洞無影跡的傳說。為著敬虔的生活,著繼續操練家己。

4:8 操練身軀有淡薄利益,m拘敬虔對逐項攏有利益,因為有現今及將來活命的應允。

這段經文表示敬虔是可以操練、可以練習的。也因此喬治福克斯主張要操練敬虔。

上禮拜我不斷強調--你真正認識自己所敬拜的上帝嗎?你確實愛自己所敬拜的上帝,把上帝當上帝對待嗎?

耶穌在聖殿時,法利賽人來問他:「什麼是最大的誡命?」耶穌回答:(太22:37-40)你當盡心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愛上帝),第二條也相似,你當愛鄰舍如同自己(愛人如己)。所以敬虔也談到我們跟人的關係。


2.《我們跟人的關係》

今天的主角約翰衛斯理解釋這一節聖經,他說:「盡心愛上帝就是Piety to God(對神敬虔),愛人如己就是Mercy to man(對人愛憐)。」  他認為這是信仰中最重要的--《對上帝的關係與對人的關係》。對上帝是Piety,對人是Mercy,用中文白話解釋,就是敬拜上帝要虔誠,對待人要愛憐。

 

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人們對上帝的關係怎麼樣,他對人的關係就怎麼樣。」而且很特別的是,對人的關係和對上帝的關係是連結在一起,因為耶穌說這兩樣是「相親像」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對人不能有愛憐,你就不能說是敬神。那麼,我們從敬虔的字義來看


3.《piety 和 godliness》[2]

約翰衛斯理提到 Piety to God-Piety 這個字和我們上禮拜所說的godliness有不一樣嗎?

Piety 虔誠 和 godliness 敬虔如何區別?


(二)從英文字義來看這兩個字:

《Piety》

(uncountable) reverence and devotion to God

對上帝的敬畏和奉獻

(countable) a devout act or thought

敬畏的行為或思想

《godliness》

The condition and quality of being godly, pious, scrupulously observant of all the teaching's of one's religion, practicing virtue and avoiding sin.

虔誠認真遵守宗教所有的教義,實行美德和避免犯罪。


(三)從羅馬帝國的傳統來看Piety

羅馬帝國統治下所主張的piety 比較是對傳統、對國家效忠。《奧古斯都Augustas,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拉丁語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歷史學家以「奧古斯都」(神聖、至尊的意思)稱呼他,這個稱號是他在年僅36歲就得到的稱謂。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神」的行列 [3]。也就是說效忠過去傳統的神明(羅馬人信奉傳統發展非常完善的儀式、祭司和一群互相關連的神。一套豐富的、關於羅馬的誕生和發展的傳說,在這些傳說中,人起主要作用,神有時插手。羅馬人對神的理解與希臘人不一樣。這些神顯示了當時羅馬社會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在講宗教,換句話說,效忠過去傳統的神明,對國家效忠且看過去傳統神明中的一位神-羅馬-也為國家的一部分,願意為國家犧牲看為是一個國民的終極關懷一般。羅馬傳統受到希臘二元論的影響,認為靈與肉體可以分開,所以Augustas建立《和平祭壇》,進到這個和平祭壇的《神廟》裡,不是拜偶像,也就是說(猶太人)不能向皇帝崇拜,羅馬人不能拜皇帝(因為皇帝是神的兒子,不是神),但是可以向皇帝的靈崇拜,神的兒子管理著國家,所以在和平祭壇敬虔的拜皇帝的靈,拜多位傳統神明,對國家的效忠。》

 

(四)從教會看敬虔piety

關於敬虔,貴格會一位牧師Richard J. Foster(浮士德)在70年代寫了一本書,書名《屬靈操練的禮讚》校園書房出版社。後來又出了一本書《屬靈傳統禮讚》(Stream of Living water)將各個教派中的敬虔觀收錄在其中,在書中他提到教會中可找到六種不同的敬虔觀。

(1)默想禱告。就是安靜在神的面前,默想、禱告的靈修生活,這是敬虔派或是神秘宗派的教會所強調的,操練自己、操練敬虔,就是在上主面前安靜,聆聽上主向我啟示。每天撥一些時間來親近上主,這是敬虔的態度。

(2)道德敬虔。敬虔不是自己一個人安靜不管世事,要讓上主不斷的改造你,讓你這個人越來越好,這個叫作道德觀的敬虔。所以敬虔是跟人的聖潔、道德有關係。這是關於品德的問題,在品德上敬虔。彼得後書3:11說:「...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所以敬虔和聖潔被放在一起。

(3)參加敬拜。敬虔表現在參加敬拜,(不是像某些人強調自己在家一個人靈修),我們一起唱詩歌,一起禱告,一起在教會敬拜,而且敬拜的時候有聖靈充滿,所以敬虔是與聖靈有關係的。一般來講靈恩派的教會比較重視這點,他們認為一個人在教會作禮拜,你是在聽牧師演講?還是你真的有感受到聖靈的感動?

 

蔡茂堂牧師常常在講道結束時會說:「如果你今天在禮拜當中,聖靈有跟你說一句話(牧師講很多話),如果有一句是摸到你的心,那是聖靈有感動你。但有些教會認為不是,他們認為聖靈感動應該是說方言、唱靈歌。但他們認為在那種狀況的裡面,才是進到真正的敬拜,這是靈恩派的教會所強調的敬虔,一個人有多敬虔,看他能不能進到靈裡來敬拜神,但我們的教會不是靈恩派教會 [4],我個人也不是強調靈恩的牧師,所以我比較不會如此強調。但是我要鼓勵大家,每次當你到教會作禮拜時,跟上帝禱告說:「主啊!讓我今天在聚會中,會被你的靈所摸著,會被你感動。」聖經(以弗所書5:18-19)中提到:「乃要被聖靈充滿,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這是強調敬拜當中有這樣的屬靈體驗。

(4)走向人際關係。也就是敬虔要表現在對人有愛心,這是關注基督徒對社會的責任,用這樣來看一個人敬虔。修養很好,但是沒有愛心,不算敬虔!愛心還與公義有關,公義和關懷有關。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把這個詮釋的最好。雅各書強調行為,所以雅各書解釋的敬虔也跟這個有關,(雅各書1:27)「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所以敬虔和關懷照顧有需要的人有關。有人強調,孤兒寡婦需要照顧,這是社會制度有問題,應該從社會制度處理。美國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一直努力提倡黑人受教育、人權平等。(主因是黑人知識水平不足,生活成問題,不斷需要政府補助救濟)他強調公義的問題,敬虔與社會公義有關係,(詩82:3)「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

長老教會過去從上帝領受的,社會觀感和其他教派看我們比較強調社會公義的問題,我們也常受到批評,因為這樣做常常對執政掌權者有負面影響,對既得利益者有負面影響,有人認為這樣才是敬虔。敬虔就是當社會的先知,敢發出公義的聲音。

(5)熱心傳道。這是福音派所強調的。一個敬虔的人應該是熱心傳福音才是敬虔,如果樣樣都做得很好,但大家都沒有得到福音、沒有得救,那算什麼敬虔?上帝會滿意嗎?

(6)門徒生命的境界。這一種最難,門徒生命(生活)不管你做什麼,都要讓人看見你是耶穌的門徒,即是「門徒生命的境界」。把你的生活一切,都活的讓他人看出有上主在你的身上,把你的敬虔融入生活當中。(林前10:31)「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因此,不是說要去遊行示威才是敬虔、向人傳福音才是敬虔、對人施捨有愛心才是敬虔...,單一強調某一種的敬虔可能會把敬虔窄化。我之所以說最難的,就是我們能不能活出一舉一動、言行舉止,讓人家看到會羨慕你作基督徒,會尊敬你,覺得這個人真的是「人格者」,這種敬虔是門徒生命生活的境界。

 

二.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和衛理宗

約翰衛斯理牧師說:外表之敬虔並不能使人更新,唯有與基督耶穌相遇才能有生命之變化。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60)出生於英國國教聖公會牧師家庭,他的母親蘇珊娜(Susanna)的父親也是英國國教的牧師。蘇珊娜生了十九個小孩,約翰排行十一。蘇珊娜很重視孩子的屬靈與道德的教育。

約翰衛斯理六歲時,家裡曾遭人縱火。在寒冬中,大火快速的吞嚙了牧師館。當他父母親盡力救出了所有的小孩後,父親卻發現約翰衛斯理還在樓上睡覺。但當時惡火已將樓梯燒燬,無法上樓了,這時父親當場跪下祈禱,將孩子的靈魂交在上帝手裡。

沒想到,約翰衛斯理這時醒來了,還爬上櫃子再爬到窗邊求救。於是兩個高大的鄰居疊羅漢,從窗邊將他給救了出來。後來他的媽媽形容約翰衛斯理是「大火裡抽出來的一根木柴」。

母親蘇珊娜對他們的教導-每天晚上都要讀一章聖經並祈禱,虔誠操練讀經生活。

也因此,約翰衛斯理和弟弟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在讀牛津大學時就都以敬虔聞名,他們和一些同學在學校組成了「聖潔小組」(holy club),每個晚上都會聚會並用原文讀經。因他們的生活及聚會都相當的嚴謹,於是被同學們戲稱為Methodist。

「循道派」(Methodists)指他們凡事皆循規蹈矩,是語帶譏諷的。當時的人給他們一個綽號,叫作『循道會徒』。約翰衛斯理以後正面解釋這個綽號的意義說:循道會徒乃是指『一個遵循聖經而立身行事的人』。後來這個綽號就成為衛理宗的正式名稱。

聖潔小組成員們除了每晚聚會,把他們的生活與行事作一詳細的檢查。他們工作的計劃分作多種,有些人專門和年輕的學生談話,而立志要從罪惡的生活中拯救他們,鼓勵他們刻苦讀書。另有些人專作救濟貧民的工作;另有一些人幫助幾處學校的事情;另外有人參與安養救濟機構的事情。也有一些人每日往監獄中去關心獄囚,提供書籍和藥品。後來這個戲稱就成為衛理宗的正式名稱。

十八世紀的英國,道德廢弛,社會黑暗。聖公會的神職人員靈性普遍低落,呼籲教會重新建立屬靈秩序、各樣鼓勵人禱告、讀經、培靈的「會社」紛紛成立。衛斯理兄弟和好友懷德腓特(George Whitefield)推行「循道運動」,在當時成為一道清流,喚醒了當時腐敗黑暗的英國。他們尋求公義、摒棄惡習,解救困苦,形成一股社會革新的力量。這股力量影響了日後英國的司法制度,避免了一場流血改革,也使得英國各個福音派得到了普遍的復興,同時也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蓬勃發展的海外宣教運動奠定了根基。 [5]

三.約翰衛斯理名言 [6]

(外在態度)他說:「世界即是我的教區」( I look upon all the world as my parish.)。

(內在體驗)他說:「我願單求了解聖經。」(Let me be a man of one Book.)。去世前一天,他的凱歌:「有上帝同在是好得無比。」 (The best of all is God is with us.)。這些話都常被引用,且被公認為衛理宗的格言。

(一)善用時間的態度

1.「基督徒痛恨懶惰,如同痛恨醉酒」(A Christian abhors sloth as much as drunkenness,)可說是他對此態度最強烈的表達。

2.「能把握現在努力以赴,就是一大成就」(It is a great thing to seize and improve the very now.)。

3.「每天都要重新倚靠上帝」(You cannot live on what God did yesterday.)

 (二)基督徒美德以愛為首要

1.「一盎斯的愛,價值更勝一磅的知識」(An ounce of love is worth a pound of knowledge.)

2.「即使不是愛得很有道理,也好過沒有愛的真理。」(How far is love, even with many wrong opinions, to be preferred before truth itself without love.)。

(三)厭惡偏執的人格特色

1.「要思考,也要尊重別人的思想。」(Think and let think.)

2.「堅持己見與對基督的熱心是兩回事」(Fervour for opinions is not Christian zeal.)

3.「沒有人愛聽壞事,自然就沒有人愛說壞事」(If there were no hearers there would be no speakers of evil.)

(四)對人性的洞察

1.「人們通常只聽其言來判斷一個人」(Men are generally inclined to think well of one that talks well.)

2.「好的動機並不保證有好的結果」(What mischief may be done by one that means well!)

3.「不要因那些對信仰一無所知的人,造成你對基督教的偏見。」(Be not prejudiced against Christianity by those who know nothing at all of it.)。

4.「喜悅或痛苦都在神的工作中」(God can do his work by pleasure as well as by pain.)

5.「沒有人能不靠恩典而活,生活的深度就在恩典的多寡。」(No man living is without some preventing grace, and every degree of grace is adegree of life. )

 

四.約翰衛斯理的傳道工作

從十八世紀德國敬虔運動開始,福音派漸漸從死沉的宗教儀文中覺醒;衛斯理兄弟推行的循道運動,將這股復興的流推上了高峰。不僅英格蘭、蘇格蘭等地的屬靈風氣為之一振,連其他新開展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也進入這股復興運動。在這段時期,福音派普遍地強調看重個人的信心與經歷以及福音的傳揚。

衛斯理兩兄弟在他們敬虔母親的鼓勵之下,在1735年乘船往美洲宣教。[7]但那時他們對於自己是否已重生得救仍抱持懷疑。看見同船中的德國摩拉維亞信徒,顯得比自己兄弟倆更有喜樂與信心(摩拉維亞信徒起源於14世紀末的約翰胡斯運動,我們曾介紹過約翰胡斯對於羅馬天主教的改革。摩拉維亞信徒得到樂於幫助窮人的德國虔信派貴族在德國東部土地定居,並建立一個村莊,名為「主護村」(Herrnhut)。[8]1727年主護村的居民們在禱告之後經歷了一次戲劇性的改變,學習彼此相愛,他們歸因於聖靈的澆灌,類似於使徒行傳中記載的五旬節的經歷。此後主護村迅速成長為18世紀基督徒復興運動的中心,也開始了海外的宣教運動) 。

當船遇見風暴時,衛斯理約翰非常害怕。但是他注意到同船中這些摩拉維亞基督徒在狂風暴浪中卻仍安然的唱著詩歌,令他感到驚奇並覺得慚愧!

1736年到達美洲時,他向一位德國牧師Spengler請教:如何在當地宣教?Spengler牧師先請他回答幾個問題:

1.上帝的聖靈與你的心有否同證你是上帝的兒子?

  約翰衛斯理從未聽過這樣的問題而無法回答。

2.你知道耶穌基督是誰嗎?

 「我知道他是世界的救主」 衛斯理約翰如此回答。

3.Spengler牧師 再問:但是你知不知道祂已經拯救了你?

衛斯理約翰回答:「我希望祂是為救贖我而死的!」

Spengler牧師這些問題使約翰衛斯理對自己的信仰產生很大的反省。很不幸地,他在美洲的工作以失敗結束;在返回英國的旅途中,他在日記中這麼寫著:「我到美洲去想感化那些印第安人,但是誰來感化我呢?」又因自己對死亡的懼怕而覺得自己缺乏信心,內心其實是十分憂傷無望的。

1738年回到英國後,約翰衛斯理心中非常苦悶。1738年5月24日,聖靈降臨節的傍晚,他帶著苦悶的心情走到倫敦的Aldersgate street 進入一間小禮拜堂,坐下來聽道。台上有一個人正在唸馬丁路德的羅馬書註解;論到人人皆必須藉著信基督才得蒙赦罪並稱義。

「人人皆須個別信基督,才能因信稱義」這對當時的英國教會仍是一個新道理;因當時教會皆認為幼洗便足以使人得救得永生了。

約翰衛斯理越聽越明白,心裡受到感動;據他的日記所寫,約翰衛斯理突然感覺到自己的心奇異暖熱起來。那時他才完全相信他的罪因信基督已被上帝完全的赦免。約翰衛斯理在Aldersgate 教堂裡所領受的,成為他日後52年事奉的基礎與動力,他事奉的兩大特點:

●    傳因信稱義的福音

●    心中被聖靈點燃的靈火,持續的燃燒著,沒有熄滅,直到離世。

他在牛津大學的「聖潔小組」成員之一──懷特腓德,在開展佈道工作時,邀請他也加入佈道團。在一段合作之後,他們因為風格及神學立場的漸漸不同而分道揚鑣。後來約翰開始在各地的佈道工作,並在英國國教中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於是英國教會當局給他壓力,要求他按教區服事時,他回應說:「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區。」

約翰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被他復興而跟隨他的群眾要如何餵養?信徒原來的教會不但不能餵養他們,而且與約翰衛斯理的教導格格不入;約翰於是成立了他自己的教牧組織。他把十二人編為一個班(class)。每班設立一個班長。班長之上再設一領導,分層牧養。每班固定聚會,如同今日的小組。這樣的組織使得約翰的服事成果得以不斷擴大並延續。

五.約翰衛斯理的教導

約翰•衛斯理看重聖靈是神的恩典的一部分。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提出具體的系統神學理論,從他所寫的著作 (包括他的講章、日記、函件等)探索他信仰背後的神學理論時,大概可以明白他(以大公教會的精神---指超越宗派/神學的藩籬,源自教會傳統,找出能合乎傳統的神學融合觀點,因而)發展出大公及教會合一的精神。

約翰衛斯理說:「衛理會友們是人類的光榮,他們從不反對各方意見,與任何不同的崇拜方式,他們只堅持信心與愛心。我不介意被稱為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但我為你作為一個異教徒而憂心,說實在的,基督徒與天主教徒倒不一定比一位行為高尚的異教徒好。」衛斯理也努力使理性與經驗密切結合,他認為理性是用來建立一個與別人對話的接觸點,但他也強調宗教經驗之真實性。

他認為成聖是信仰過程非常重要的部分,認為一個蒙恩的人,就是恢復了原本神造人時所賦予的原本形象,當初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也託付人要管理這個世界。因此成聖的生活也包含了重視環保與人權等問題。

衛斯理強調:聖經、傳統、理智、經驗

1.聖經的權威

唯獨聖經:聖經是最高無上的權威,其他三者只是輔助者。衛斯理說:「任何教會的神學只要「愈接近聖經者,就愈該接受之」;反之,任何教會的神學愈偏離聖經,我們愈有理由去懷疑它...」。

2.教會傳統

他看重教會傳統的豐富屬靈產業,衛斯理認為教會傳統的重要性,僅次於聖經。

衛斯理說:「虔誠的基督徒,無論屬於何教派,不希望突顯自己,也不會盲從地追求,聖經上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12:50),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懇求你們不要再分門別派。」

3.理性的權威

主要因為十八世紀啟蒙運動高舉理性為知識之本,難免會受到哲學與理性的壓力。約翰衛斯理說:「......對我們(衛理宗)而言,一個很基要的原則是:棄絕理性即是等於棄絕了信仰 ;信仰和理性是並行的,所有不合理的信仰,必是虛假的信仰。」。

衛斯理「上帝創造我們成為有思想能力者,...理性是與別人溝通的工具,用意在將福音以別人的理性所能接收的方法傳出去。

4.經驗的權威

衛斯理說:「不做壞事,做好事與參與事工,並不是基督徒的全部事奉。他認為經驗能印証信仰的真實性,經驗最重要的目的與功能是印證聖經的真理,信徒能在聖靈的指引,按聖經與經驗活出豐盛的生命。經驗有助於闡明聖經。但衛斯理也有清楚表明宗教經驗是有所限制的,避免有些人太過高舉經驗的重要性。

結論

1.衛斯理向信徒見證,說:「只有信靠基督,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功勞,才使我們從罪惡中得拯救」。

2.基督信仰的核心是愛:上主的愛是為萬人的,上主的恩典亦是為所有人預備,只要人在耶穌基督內,以信心接受祂的救恩即可得到。這種恩典觀所著重的,乃是上主把自己給予每一個人,要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並且保障人真正有機會回應。

3.約翰衛斯理同時強調基督徒生活,強調信徒與慈愛天父之間那種喜樂又個人的關係。在今日教會裏這個關係落實於人對上帝的敬拜,和對人的愛。也就是我們本文前段所說的Piety to God,Mercy to man.



[1] JohnT. Waddy ,《Methodist Recorder》.

[2] https://www.bibletruths.org/about-us/

[3] Michael Grant, Rachel Kitzinger,《Civ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Greece  

  and Rome》,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8

[4] 蔡茂堂牧師2005操練敬虔講章,和平教會

[5] 楊百川牧師-人物誌.

[6] JohnT. Waddy ,《Methodist Recorder》.

[7] JohnT. Waddy ,《Methodist Recorder》.

[8] 摩拉維亞靈修每日箴言,宇宙光出版社。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