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得著/戴乃臣牧師

列王記下2:1-14、使徒行傳1:1-11
2012.9.16

宣教事工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與任務,將福音傳下去。由不同的接棒人,將這偉大的使命傳承下去。摩西至約書亞;以利亞至以利沙;耶穌到彼得,保羅,乃至於初代教會;宣教師時期至本地的傳道者,都是在銜接宣教的大使命。
事實上耶穌昇天具有兩大意義:一是聖靈的降臨;另一是宣教使命的展開。換言之,是耶穌展開宣教的新一頁。一位上帝國的宣揚者,成為被宣揚的主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於耶穌昇天乙事卻僅在路加福音書與使徒行傳中才有記載。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路加以此事件(耶穌昇天)為這兩卷書分割點。前者以此是件為福音書的結束(路加福音24章50-53節):後者(使徒行傳)則以此為宣教使書的開始(使徒行傳1章1-11節)。

有幾點值得教導值得注意與學習:

1、 學習正確的態度
在現實生活中,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的人生成敗。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沈;
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 巔峰。
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
積極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人的內在潛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使人進取,催人奮進。
遠離消極的的人吧!否則,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平庸。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都很有生命力及熱情;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態度決定一切。有什麼態度? 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性格決定命運。有怎樣的性格,就有怎樣的人生。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幸運:上學時遇到好老師,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成家時遇到一個好伴侶。
有時他們一個甜美的笑容,一句溫馨的問候,就能使你的人生與眾不同,光彩照人。 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於你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使你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古有"孟母三遷",足以說明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
雄鷹在雞窩裡成長,就會失落去飛翔的本領,怎能博擊長空,飛翔藍天?
野狼在羊群中長大也會"愛上羊"而喪失狼性,怎能叱翅風雲,馳騁大地?
原本你很優秀,由於周圍那些消極的人影響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壓力,喪失前進的動力而變得俗不可耐,如此平庸。
讀好書,交高人,乃人生兩大幸事。人生的奧妙之處就在於與人相處,攜手同行。 生活的美好之處則在於送人玫瑰,手留餘香,人生就是這樣。
想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聰明;想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優秀。
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長處,你就會成為聰明人;
善於把握人生的機遇,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機遇,你就會成為優秀者。
對他人的成功像對待自己的成功一樣充滿熱情。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我們到神面前的時候,不可以絕望。一個絕望的人,所有的恩典與祝福都會離開他。俗話說:「結尾好,一切才是圓滿的」精神醫學家Karl Augustus Menninger,對於危機,他說:「比事實更重要的,是態度」就是說,危機的本身不是問題,我們對應危機的態度更重要。當我們遭遇困難的事,那困難的本身,雖然也是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態度。我們人生中,有很多進退兩難的時候。後無退路,前無出口。這樣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我們對應危機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我們的態度",就是在危機中,我是要靠人的技巧、方法、努力、力量撐下去?還是要倚靠那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除了這兩種態度之外,沒有別的態度。我們必須知道,採取怎樣的態度,我們才能生存下去。
「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耶穌基督的神,你到底在那裡呢?」各位苦悶的時候,沒這樣禱告過嗎?「神啊,你到底在哪裡?有你在,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耶穌基督的神,你究竟在哪裡?」我們應該有過很多這種歎息的時候。我也不只一、兩次,曾經這樣歎息過。
接下來心裡又有另一個疑問:「神真的愛我嗎?如果真的愛我,為何不管我,我呼求,他也不回答?他真的愛我嗎?該不是騙人的吧?」 但是聖經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神的愛,是不容懷疑的。聖經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耶穌面臨死亡的時候,說他愛世上屬自己的人,並且愛到底。


2. 勿離開: 「伊kap in聚集e時,命令in,講,M-thang離開耶路撒冷,tioh theng候父所應允e,就是lin bat tui 我聽見e ...」(使徒行傳1章4節:台漢版)。 我們不知和以耶穌和他的門徒在最後一次相聚的聚會上,耶穌會如此的命令他的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 這種情形在舊約以利亞與以利沙的故事記載中,也有「不要離開」的主題。以利亞三番兩次要以利沙等候他(列王記下2章2, 4, 6節),而以利沙卻以堅定的口吻回答:「我必不離開」(三次,列王記下2章2, 4, 6節)。這故事同樣的,作者也沒有交代為什麼以利亞要以利沙留下來等候?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利亞與以利沙兩人的對話(列王記下2章2, 4, 6節):以利亞是請(以利亞用祈願句:sb-n')以利沙等候。希伯來文「等候」一詞其實尚有:「居住」,「與人同行」,或「停留」之意。由此看來,以利亞要以利沙留下來等候,具有一種分離,分別的意味。因為以利沙必須「居住」在那地方。這對以利沙而言,就是一種分離,離開的狀態,也是一種挑戰。因祂認為追隨以利亞即是一種祝福與恩典。因追隨「師傅學習」的過程中,若能朝夕相處是可以精益求精,互相切磋的好機會。師傅的一舉一動,對於每一情況的處理,皆具有其意義與方法。因此以利沙認為這對他的學習過程是一大幫助。所以他若「留下來等候」,對他的學習而言是一大損失。他必失去親身體會、觀察、學習的機會。因此,他三番兩次拒絕離開師傅。
耶穌命令他的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或許也有以利沙的影子。更積極的一面是:相聚就是祝福互相砥礪,互相切磋的機會,尤其是面對宣教的任務。宣教的使命若分離,離開或隔離均是一種及危險的處境。因外界的雜務太多,人多口雜,引誘更多,試探無時無刻圍繞在身邊,耶穌唯恐他們一分離四散,所面對的是事務將使他們偏離宣教而失去火熱之心。
以色列百姓來到紅海前面的時候,埃及軍隊不是來襲擊他們?當時百姓們自己驚慌,就埋怨神、埋怨摩西,說:「難道埃及沒有墳地,你帶我們出來,叫我們死在這裡?在埃及就別管我們,我們不是說,我們要服事埃及人?」他們非常著急,才這樣驚慌的。而當時:「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
既然相信神,就要交托神、靜靜等候才行。亞伯拉罕85歲,求神給他兒子,然後等了15年,等到一百歲,才生了兒子以撒。等候是非常必要的。我們信耶穌的人,不太會忍耐等候。禱告沒多久,就灰心、慌亂了。我們等候神,才可以與神一同工作。詩篇91篇14~16節說:「神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我要使他足享長壽,將我的救恩顯明給他」這是神給我們的應許。
【例】正如同走在耶路撒冷古城的苦路(via Dorosa)上,為緬懷,紀念,冥想耶穌受苦背負十字架,行走在這條古街道上時,所遇到與面臨的就是許多引誘與試探。街道兩旁的小商店的紀念品,店員熱烈的叫賣邀請,穿雜路上的行人,觀光客,生意人,居民及宵小(三隻手)的行影相隨,險象萬分。一方面要聽解說,說明典故;另一方面眼神又瞄到店家的商品;一方面又是一波波的人潮洶湧,真令人眼花撩亂(跟上隊伍了嗎?),雜物與誘惑互相交織。
因此在宣教的大使命上,若不凝聚在一起成一股力量,則必夭折。學習的過程也是如此,雜務纏身,則必為四周環境所驅使。為避免陷入此種處境,耶穌命令他們「不要離開」,要持守追隨學習的初衷。


3. 要看見:
「看a作。換言之,這「看」或「觀看」的動作是有目的的看。台漢版更貼切的譯成「注目看」。
何以聖經作者會以不同的字來描寫呢?或許回到經文本身會更清楚。第9節稱:「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和合本)。
「Chiah-e話講了,in teh看e時,耶穌受舉起上天;有雲chih接伊,in就看boe見」(台漢版)。
其實這兩種版本的翻譯並不很貼切。原文是指當這些門徒正在看耶穌被接昇天的時候,有雲彩從他們的視線中接他而去。現代中文一本較貼切稱:「耶穌在他們的注視中被接升天;有一朵雲彩把他們的視線遮住了」。
換言之,第9節所描述的現象是:耶穌在眾目睽睽之下,為雲彩所接昇天,而這些雲彩正好遮注重人的視線,所以他們便看不清楚。以致於有第10節所發生的現象,他們需「注目看」,或說是努力排除眼前雲彩遮住視線的障礙情況,來看耶穌的升天。
這種景象正如以利亞和以利沙的故事所表達的情境。以利沙不肯離開以利亞,所以以利亞便向他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甚麼,只管求我」。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以利亞說:「你所求的難得。雖然如此,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不然,必得不著了」(列王記下2章9-10節)。
到底以利沙所求的是指什麼?為何以利亞以條件句子來回答以利沙的本身?以利沙的請求不是很好嗎?一般的瞭解他求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雙份)的感動他。更何況以利亞也讚賞他所求的是「難得」=「難能可貴」。這顯示出一般人對經文本身的一大誤解,進而以訛還訛。

事實上本段經文的描寫是:①以利亞稱以利沙所求的是「困難得到」=「難得」,即站在以利亞的立場,這請求是困難答應,也困難得到。現代中文譯本很貼切的譯為:「那是很難答應的要求」。②以利沙請求「加倍」或「雙倍」一詞的意義,其實是指:繼承權的問題。他是以申命記21章17節為依據的背景。長子所得財產的分配為「雙份」。因此當以利亞要被提,離開時,以利沙當然想得雙份,即是長子的名分。在先知運動中則是指繼承領導的職分。以利沙便以此傳統向以利亞請求。這情形並非如一般傳統的瞭解:以為以利沙是要求加倍的靈力,這種解釋是對經文背景很大的誤解。以利沙是否能繼承領導的地位,使以利亞頓時困難答應。因繼承領導所面對的使命或任務,是和一個人的能力有關,並非可以私下收授。因此,以利亞提出一個難題讓以利沙來回應他的問題。由此考驗他的能力是否可接受被交託的重任。故以利亞稱他若被接去時,以利沙「能看見,便會得著,不然就得不著」。

為什麼以利亞會如此的回答?「看見」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嗎?其實不然,以利亞已知他將在旋風(龍捲風)中被提走。這裡的旋風是指約但高原及沙漠地區常出現的狂風沙(sand-storm)。這狂風沙無論是人或駱駝都需要設法躲避它,而且更不可能在沙暴中試圖睜開眼睛看見什麼。人若要在這狂風沙中看見,除非他努力的奮鬥,掙扎,克服這大自然的災害,否則無法睜開眼睛看。值得注意的是在睜開眼睛的同時間,又得觀看以利亞如何在這當中被提去,這要求真是難上加難。正如使徒行傳所描寫門徒在雲彩遮住視線後,努力掙扎,要看見耶穌昇天。
以利亞挑戰以利沙為獲得繼承領導是需要付上代價,不僅僅是不離開的追隨學習,同時也需努力排除眼前的障礙,在狂風沙中力求洞察四周的環境,自然界的變化,...等等。
在學習的過程中,或是將肩負宣教的使命,參與宣教接力賽的一員,我們更應自省,自問,到底我們為我們所追隨的使命付出多少?我們以多少行動來努力達成目標。以利亞同樣向我們挑戰,看見就必得著。我們為我們所承受的任務付出多少努力?付出多少時間練習功課?教會事工的參與上,我們復出了多少?
盼望再繼承所交託的使命上,追隨宣教的是工上和負起時代兼具任務時,我們能洞察四周的環境,克服困難,裝備自己為主所用。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