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甚麼(14)看見自己/邱瓊苑牧師

經文:加拉太書5:13-18

前言
今天是六月第一個主日,我們在今年的1-6月以《教會是甚麼》作為講台主題,六月底我們要把這個主題結束。今天是( 14) 看見自己。
我們的信仰常常都提醒我們:要看見上帝,少一點看自己。但今天我們要強調並思考:看見自己,這是甚麼意思?
我們再次思想:教會是甚麼?

長老教會的老祖宗加爾文說:教會是我們的母親。他說:除非這母親懷我們、生我們、餵我們奶,並關懷和引領我們,直到我們脫去這必死的肉體,成為和天使一樣(加拉太書22:30),否則我們無法得生命。

加爾文也把教會比喻成我們學習的學校,這間學校是終身的。他說:因為我們的軟弱,我們不能從學校休學,反而要一生作這學校的學生。
加爾文對教會的看法整理一下:教會有如那懷孕、生育、餵養我們,而又關懷、引領我們的母親,母親的照顧是一生的;這間學校也是終身的,我們應當在這學校終身學習。

一.加爾文的教會經驗
加爾文六歲喪母,『還是一個小孩子,加爾文就沒有母親,教會漸漸地成為他的母親,形塑他後來堅決主張傳統格言:凡是沒有教會作為母親的,就沒有上帝作為父親。』(註1)
加爾文這句話是有聖經根據的,
(路加福音11:1-2)耶穌基督教導門徒禱告說『我們在天上的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謝秉德等譯,《尼西亞前期教父選集》,香港 督教文藝。

(加拉太書4:26,台語漢字版)『不過天頂的 耶路撒冷是自由的,是咱的老母。』
(加拉太書4:26,合和本)『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她是我們的母。』
加爾文從小就常常體會到身為陌生人、在路上,不斷地必須放手的客旅經驗,這使他具有一種特質-不過度融入這世界或以世界為家而沉迷其中。
這不是說他看輕世界,而是在世上作為一名基督徒,『我們被上帝的靈更新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樣的印記-上帝的靈在我們裡面統管,物質欲望不能控制我們,我們活出上帝兒女的明證,在敬畏上帝裡過日子,把父親應有的榮耀歸給我們的父親。這就是作為基督徒的本質。(註2)
加爾文認為,上帝賜給人們的外在幫助-教會,主要包括了施行聖禮以及養育教導。
領受聖禮的人都知道藉由聖禮目的是要造就和堅固人的信心。再者,『因為上帝喜悅將他一切的兒女們呼召到教會的懷中,不只為了要在他們的嬰兒和孩童時期餵養他們,也是要他們受教會母親般的關懷,被引領至成熟的地步,並至終達成信心最後的目標。
然而,加爾文認為,由於無知和怠惰(甚至是善變),人們需要教會提供外在的幫助,其實無知往往是出自學習方面的怠惰,善變則是沒有定向,往往來自於不認真追尋(信仰成長)以致隨波逐流。所以,沒有教會(生活)的話,我們將有如沒有家庭的孤兒,誤入歧途。
加爾文在宗教改革時期,為了上帝的教會心裡焦急如同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ermanl J. 《John Calvin》, A Pilgrim ´s Life

燒,但是他在以色列歷史中看見上帝教會的歷史,也在以色列被擄的悽慘看到 當時所處環境中的教會荒涼,更在詩篇對於上帝拯救大能的信心中看到以色列人將歸回家鄉,而教會將如從死裡復活般重新被造,這些都應該正式地記載,才能代代相傳。
他在當時所處的教會處境中,他當時正面對教會腐化不堪,信仰氛圍低迷,他讀
詩篇(2:18 )著為著後代的人記載上主的作為, 互將來出世的人通稱讚伊。他寫著:
雖然教會已經滅亡了,先知卻深信上帝藉著他奇妙的力量,將使教會從死裡復活而有更新的生命,這是一段值得注意的經文,顯示教會並不總是外觀不變地被維護著,而是當教會看來好像死了時,卻突然按照上帝的喜悅而重新被造。荒涼將不再臨到教會而剝奪了我們的盼望,如同上帝曾經從無到有創造了世界,把教會從死亡黑暗裡帶出來正是他合宜的工作(註3)。

他對復興教會的熱切期待使他經常觸景生情。當他讀到(馬太 24:32-35)
24:32「著對無花果樹學習:枝茁芛發葉的時,恁就知夏天啲欲到啊。
24:33 親像按呢,恁看著這一切的代誌的時就知人子已經接近,到門口啦。
24:34 我實在給恁講,此世代猶未過去,這一切攏會發生。
24:35 天及地會消失,拘我的話絕對boe消失。」


3.加爾文舊約註釋

他認為這比喻不只說明當我們看到兆頭時就應該知道上帝國近了,這比喻也在說明上帝國的代表-教會,有如冬天的樹木,雖然枯乾卻沒有死去,夏天一到就又開始發芽長葉。他寫說:

在嚴寒的冬天裡,樹木在蕭瑟中枯萎,堅硬死寂。直到春天來臨,樹木逐漸褪去硬殼,轉趨柔嫩,向外綻放。為新枝打通管道。教會也是這樣,我們所看到的困難似乎以已經使其微弱,其實它的力量並未真正衰減。當汁液擴散全樹,帶來柔軟,樹木就集中力量向外突破,更新一切枯萎。主也是這樣,從表面見人的腐化,帶出上帝子民的全然回復。簡而言之,人們不當從教會瀕臨死亡虛弱的外表去遽下判斷,而當盼望上帝通過十架苦難所預備的不朽榮耀。(註4)

當時因為天主教會無意推動教會改革,加爾文看出基督教會要與天主教會再次連結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也不再寄望或參加那些為了合一而召開的教會會議,但是他仍然期盼教會合一。然而並非優先考慮體制上的合一,而是應當先追求在真理上的合一。


加爾文認為:
教會的合一無須藉著眼見或手摸。其實這合一屬於信心的範圍就提醒我們當經常默想之。無論就環境來看明顯或不明顯,且上帝吩咐我們相信。我們不完全確定誰是上帝選民的教會,對我們的信心並無害,因為上帝並沒有吩咐我們絕對地分辨誰是選民,誰是被遺棄的人。這唯獨在於上帝,而不在於我們。相反的,上帝要我們確信:一切藉著聖靈重生與基督有交通的人,都是上帝出於他的慈愛分別出來作為自己產業的,只要我們是其中的一分子就與這大恩典有分。

4.加爾文新約註釋


二.真理的合一在信心
加爾文認為教會的合一,是屬於信心的範疇。這個信心的範疇,我個人認為是指著極力追求成為真正的基督徒而言。
過去幾年泰源事件紀念禮拜我都以德國潘霍華牧師為主角寫講章,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年2月4日-1945年4月9日),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

他認為教會應該是入世的教會。他所追求的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理想--教會原本是為了幫助社會而存在,教會應當對社會發揮影響力。

潘霍華雖然不斷強調教會應當對社會發揮影響力,但是他低估了世界對教會的影響力,也低估了現實教會內的人性敗壞。他堅持對抗希特勒最大的攔阻主要都是來自教會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也就是說,當教會一心想要對社會發揮影響力時,往往不自覺地也被社會的價值觀改變而失去教會的樣子,同時也就失去了影響社會的能力。

在他的最後著作《獄中書簡》提到:
教會應該參加世界的社會生活,然而必須堅持上帝國的價值觀,入世而不屬世...他在書中也提到:我們自己的教會必須堅決反對狂妄的褻瀆、對權力的崇拜、忌妒和欺騙,因為這些東西是罪惡的根源。
當教會不自覺地被社會價值觀所改變而失去教會的樣子時,會有甚麼情形發生?應該就是個別基督徒的消失了!

三.個別基督徒的消失

個別基督徒消失是甚麼意思?

1.『當我不是基督徒而要成為基督徒,比起我是基督徒而要成為基督徒更容易』。
教會的困境就是無法使名義上的基督徒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從非基督徒到基督徒,這樣的轉向與改變是清楚的,而這個決定也是清楚的。--然而在名義上已經是基督徒的人,若要成為真正的基督徒,究竟應當如何改變並不清楚,而其決定也是不清楚的。


2.基督教國家的環境中,面對著把每一個人都當成基督徒,這是一種幻象。這甚至是一種危險。在教會中,每一位來到教會參與教會生活,稱為基督徒,就真的是符合聖經新約中所說-教會和跟隨基督的人嗎?

菲律賓天主教徒有95%之多。有一次去開會,我就聽到他們一位神職人員說:『這就像你們台灣的民間宗教信徒。』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成為基督徒就是應該成為不同的個別基督徒,彼此相異的個別基督徒有其獨特的個體信仰內涵,並不從屬於普遍的信仰群體。每一獨特的個體,在信仰裡所經歷到與上帝的關係也是獨特的。他與至高上帝處於一種絕對的關係之中。如果獨特個體面對群體(教會)要求與普遍原則的衝突,這位獨特個體被徹底同化,被『群體認同』給綁架了。他就不再是真實基督徒,而只是從屬基督徒概念之下名義上的基督徒。

3.參與教會就是基督徒了嗎?19世紀存在主義之父-祈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 - 1855年11月11日)丹麥神學家,說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

習慣上,公路上的路標指示著那條路通往的地方。當我們開始旅程時,或許已經看到那指向遙遠終點的標記,但是我們這樣就能達到了嗎?『基督教』這個名詞也是如此,它為我們指引了方向,但是有人因此到達終點了嗎?有人始終循著正途前進嗎?
人人都是真實真正的基督徒,讓人人生活在基督教世界,這應該是上帝國終極實現的理想。但是,從宗教改革到目前,我們看到天主教會
的腐敗是表面聖潔,基督教會則是沒有靈性的是世俗主義。或許我們換成另一種說法-聖誕節式基督教-這樣比較清楚。許多教會許多基督徒所構成的基督教就是聖誕節、聖誕餐點和小嬰兒耶穌加起來的。
許多參加教會生活的基督徒就是參加禮拜,不斷重複著聚會。平淡的平靜的聚會聚會聚會。


四.看見自己
宗教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呼籲是『唯讀聖經』,這是基督教會的信仰核心。祈克果主張閱讀聖經的目的是未了『看見自己』,更白的說法是:怎樣在『上帝的話』這面鏡子看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福氣?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不要只看到鏡子、只觀察鏡子,而要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

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看見過鏡子,就不可能在鏡子裡看見自己,可是,有些人更不可能在鏡子裡看見自己,因為他們年復一年都平平靜靜、淡淡的看著鏡子本身。

今天的經文:加拉太書5:13-18
5:13兄弟啊,恁受召是來得著自由,獨獨莫得用自由做肉體的機關,是著對仁愛相服事。
5:14因為全律法包含佇一句,就是講「疼厝邊親像家己」。
5:15設使恁相吞咬,驚了會相滅無,恁著謹慎。
5:16今我講,
恁著照神來行,就無成肉體的私慾。
5:17因為肉體愛攻擊神,神愛攻擊肉體,二個相對敵,互恁無行所愛行的。
5:18獨獨恁若互聖神所引導,就無佇律法下。

基督徒是自由的,這個自由或獨特不同於放任, 若把自由「當作放縱私慾的機會」,就成了罪惡的奴僕。許多基督徒強調自由強調民主,基督徒的民主自由是有聖經根據的。

「私慾」是指與聖靈作對的墮落、敗壞的人性。16節提到信徒真正的自由,乃是活在靈裏,順著聖靈而行。 我們若是體貼肉體的感覺,『成全』肉體的願望,成全普遍信仰群體(教會大眾)的喜好,就可能落入不順著聖靈而行,其結果可能讓自己陷於罪中。

加拉太信徒不顧律法的真諦實意,而執迷於律法的條規,結果正走向滅亡之途,也必彼此消滅。

我們所以不愛世界,不是因為世界不可愛,也不是因為世界失去了吸引力;我們不討好信仰群體,不追求信仰群體的喜歡,不是因為要特意獨行,乃是因為聖靈在我們裏面得著掌權的地位,使我們無法再去愛世界;乃是聖靈提醒我們,看見至高上帝在我們自己個別信仰的生命裡掌權。
18節「被聖靈引導,」指的就是使自己的意志降服在聖靈之下,以跟隨祂的引導。


結論
不知道各位弟兄姊妹,你每天讀經生活,你每個禮拜參加教會聚會,就像每天拿著鏡子,你是平平淡淡看著鏡子還是看見鏡子裡面的自己?

但願我們反省尋求教會是甚麼以及教會作甚麼時,我們明白教會的首要功能就是敬拜上帝,再從敬拜上帝的實踐中看見教會的使命,這個使命能為我們的心裡帶來充滿力量,讓我們看見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但願我們的教會是每一個經歷與上帝獨特關係的信徒所組成的信仰群體。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39